中国园林·新刊导读 | 诗性与意义的景观: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视角(全文可下载)
诗性与意义的景观: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视角
Poetic and Meaningful Landscape: A Perspective of Analysis from Event Instead of Object
撰文
边思敏
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本刊特约编辑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主编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21-04期 P20-25
长按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可阅读下载全文
本文引用格式:边思敏,王向荣.诗性与意义的景观: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视角[J].中国园林,2021,37(4):20-25.
摘要: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的“事件”(event),而非单纯的“事物”(object)。以上述关键词为依据,将作为“事件”的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细分为短时段的(瞬时的)、长时段的(行走中的)、混合的(蒙太奇式的),借助于案例所营造情境的现象学分析,认为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敏锐把握,对行走过程的关注与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以及将场地的空间形式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信息相照应,有助于形成富有诗性和意义的、精神性的景观场所。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体验;空间营造;场所精神;诗性;意义;现象学
1
客体对象与此时、此地、此身:风景园林研究的2条路径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决定了2种全然不同的景观解读视角:当主体以旁观者的角度切入时,景观可以被视作秩序和格局的媒介物;而当主体将自己视为容纳在场所中的一部分时,景观则成为包含身体经验的现象综合体。
以上讨论映射出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中的2种路径:一种是剖切式的,将景观视为可以被深入分解的实验台上的客体对象;另一种则倾向于将景观看成是人们可以进入、穿越和体会的场所,关注观者在此时、此地,以他的身体感知到的情境。
从长远意义上来说,理性工具的介入对于风景园林认识论、方法论的全面性和多样化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当下资本力量和理性工具处于主导地位,追求效率和最大利益被认为更加“真实”(real),而诗意的愿景则总被贴上天真的标签。
或许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设问:剖切式的学科研究能否完全替代设计师作出场地决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作用体现于何处?
2
作为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景观
设计师在场地中的所“作为”,其目的在于调动场所之“魅”。这种难于描述的意涵是驱使人类在地球上营造场所的原初动力,目的是通过空间这一媒介来实现自身和世界之间的精神沟通。调动场所之“魅”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极为有效的一种途径是在景观营造中纳入“事件”的意识,而非将景观视作纯粹客体对象的一类“事物”。
以持续长度和参与者身处其中所形成观感的复杂程度为依据,作为“事件”的景观还可以在时间维度上做出细分:短时段(transient)的景观、长时段(duration)的景观和混合(montage)的景观。短时段的景观指一种瞬时的场域,往往发生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和时间范畴内;长时段的景观伴随着参与者的行走而不断形成延续的感受,往往带有一定的节奏变换;混合的景观类似于电影手法中的蒙太奇,除了带来即时感受外,还常和其他的文化符号产生关联,形成此刻与彼时、此景与他物之间的反复照应关系。
3
“事件”景观的3个观察维度
沼泽庭院(Swamp Garden)用钢柱、铁丝和西班牙苔藓共同形成了一道围合边界,这个“围”的动作强化了界面以内的景物,随之形成的光影就像一把太阳的筛子,使得庭院的边界浸染着光线。沼泽庭院在一段相对短暂且紧凑的时间场景中有效抓取了观者的注意力,放大了沼泽森林中的自然诗性(图1)。
图1 沼泽庭院的边界和光
Flem远足步道(Trutg dil Flem) 以“Trutg”(罗曼什语,意为“小径”)为介入策略,通过路径的精心安排使隐匿于山涧的风光以富于节奏的方式呈现在路途中。康策特(Jürg Conzett)通过行进节奏的变换,让人在近身体验的触觉与全景远观的视觉之间来回交替,折返往复的行进关系强化了2种知觉的反复变换和对比,也使每种景色在行走的节奏中彼此突显(图2)。
图2 Flem远足步道系统及行进节奏中林间、小桥与旷野之间视野的交替变化
Passages通过构建空间情境与本雅明经历的隐喻关系、文本与空间的互文关系、4幕关键帧之间的起承关系、设计介入物与原场地的质料对比以及Passages命名中的含义层次,串联起一种场地的空间形式(form)与其他信息(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的蒙太奇式对话(echo),利用此时与过去、此地与别处、此身与他者的照应,使观者在现场经验之余感知到信息与意义的多重层叠,获得被反复增益的附加体验(图3)。
图3 Passages及其中的4幕情境
4
结语
在东西方空间营造智慧的交汇处,存在某种共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并非全然被理性支配,诗性与意义在容纳身体经验的空间讨论之中依然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席位。
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的“事件”。在短时段的(瞬时的)、长时段的(行走中的)、混合的(蒙太奇式的)景观中,可以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敏锐把握,对行走过程的关注与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以及将场地的空间形式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信息相照应,形成富有诗性和意义的、精神性的场所。
©图片来源详见原文。
长按或扫描阅读下载全文
相关阅读
-END-
《中国园林》新媒体部
编辑 排版 | 李祥
校对 | 李旻
审核 | 金荷仙
▽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微店选购
↓↓点分享
点在看↓↓